近日,質標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創(chuàng)新團隊在農作物中全氟化合物(PFAS)的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,系統(tǒng)研究了PFAS吸收富集與水稻生長的動態(tài)行為,揭示了短鏈PFAS(C<4)具有更強的吸收轉運能力,相關研究成果發(fā)表在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》(IF:12.2)上。
針對目前全球范圍內PFAS頻繁檢出現(xiàn)狀,研究團隊以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為研究對象,首次揭示了PFAS在水稻全生長周期的吸收遷移行為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PFAS及其替代物的總濃度隨著水稻的成熟呈下降趨勢,且不同組織中PFAS的分布特征不同。根系吸收是PFAS在水稻中吸收轉運的主要途徑,短鏈PFAS更易于根部吸收并向莖葉轉運,而長鏈PFAS的遷移與稻米中蛋白含量呈正相關。膳食風險評估表明通過稻米攝入PFAS的風險較低,但其替代物(如6:2 Cl-PFESA和OBS)的潛在生物累積效應應引起關注。這一研究填補了農作物全生長周期中PFAS遷移行為的研究空白,為準確評估農產品中PFAS的風險提供了科學依據(jù)。
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科技創(chuàng)新工程項目的支持。
相關論文信息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hazmat.2025.138256